Ani Syu/許慈恩
現居德國慕尼黑。曾在台大讀哲學與政治,為了更有選擇的生活而成為自由編輯/創作者/文化研究者。文字散見於不同平台,主編《靛花 tien faˊ》、《屏東本事》、《台北畫刊》、《本地:新北》等作品。
農曆過年後,陸續將台北和高雄老家的雜務各個擊破,一路忙著,回神就已是三月初要離台赴德的時刻。
大病一場的三月,悽悽慘慘戚戚,記憶裡那時成天都在搜尋有湯能喝的亞洲餐廳,韓式、泰式過辣,日式又太鹹,結果如今莫名成了慕城(慕尼黑)越南料理專家。然後是天氣隨時發瘋的四月,突如其來的急遽升溫和降溫、大雨、冰雹,轉身又晴朗無比都尋常到不行,像極了愛情(哇,這梗也太老)。但顯然只有我在莫名被冰雹打到的時候懷疑人生,德國人們完全參透了與四月的相處之道,他們說「April, April, der weiß nicht, was er will.」(這其實是一首童謠,意思是「四月啊四月,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),簡直包容冠軍。
無論如何,幸好春天跟五月一起到了(Thank God It's May/Mai,「TGIM」這詞應該在德國流行吧)。這些日子裡,我和德國建築師K、她的四歲女兒、兩隻貓貓一起生活。K大我十來歲,剛結束一段長達十多年的關係加婚姻,為了共同看照女兒,義大利前夫A就住附近。他們把所有育兒的時間公平地一分為二(甚至有張時間分配表),各自承擔一半,並固定在週六下午到小市區的義大利餐廳共進午餐。
我認為這樣非常帥氣,擺脫關係黏膩的部分,好好衡量彼此能夠且理應做好的事,於是才有善待對方的可能性。只能說能這種極致地講道理讚到不行。
